你的目光能看得多遠?有的人可以看到千里之外、有的只看到眼前、有的看到明日,但有的,可以看到百年以後。
百多年前,香港島已經是維多利亞城,但九龍仍然是一片不毛之地,雖然一些住不起維多利亞城的人跑到尖沙咀一帶居住,不過油麻地人在捕魚、旺角人還在耕田!對這些人來說,汽車應該同孫悟空既筋斗雲差唔多,聽講行得好快,不過其實唔知係乜嘢。

喺一個咁嘅情況下,基本上你建一條雙程,甚至單程的行車線已經足夠使用。但有人竟然移山闢路,在人影都唔多個的土地上興建一條六線行車馬路。換來的,當然就是死蠢的嘲笑聲。當我和別人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吧!因為百多年後,這個死蠢所興建的道路卻是遠東最繁忙的街道之一。這個死蠢的名字叫彌敦,他的傑作被嘲笑為Nathan’s Fool,彌敦道。
今時今日好多工程未批準已偷步開工,原來百幾年前已經係咁。彌敦道在1860年夏天已經由英兵開始修築……且慢!九龍半島在1860年十月才割讓給英國人,為何英兵可以晨早就動工?原來清政府一早就以每年五百元的租金把九龍半島租給英國了。

彌敦道最初唔係叫彌敦,而是羅便臣道,無錯,同香港嗰邊羅便臣道同名。因為當時九龍同香港唔係好熟,所以兩邊啲街名成日都重覆。條街係到彌敦(Matthew Nathan)1904年來香港做港督時…都未改名。係要到工程完工,彌敦都返左老家兩年之後至由佢接任人盧吉睇唔過眼香港九龍咁多條街同名,至將羅便臣道改名做彌敦道。
話說回來,由1860年動工開始,整左廿年,到1887年,羅便臣道都只是由中間道去到柯士甸道,佐敦都未去到,因為柯士甸道有山阻擋,不能北上。後來彌敦就任港督時,便提出夷平柯士甸道北面的山丘,使羅便臣道伸展至加士居道口,同時擴闊路面成一條可作六線行車的大道,並在路的兩旁種滿大樹,當時沒有人說彌敦高瞻遠觸,反而把彌敦道稱為彌敦的蠢事(Nathan’s Fool)。

點解去到加士居道停工,又係因為有山阻住。(當時九龍都幾多山仔…)為左交通更方便,當局又把山崗夷平,使彌敦道直抵窩打老道。
另一方面,為紀念英國皇儲佐治五世加冕為英皇,政府在1911年將剛落成由窩打老道至亞皆老街的新路命名為「加冕道」。加冕道同樣因為山崗的阻擋令停滯不前,於是政府在1923年再度夷山,使加冕道接駁大埔道,直通新界。

1925年金文泰就任港督,翌年將彌敦道與加冕道連成一體,統稱「彌敦道」,由尖沙咀梳利士巴利道一直貫通至旺角界限街,成為九龍半島最長的馬路。至此,今日所見車水馬龍的彌敦道正式成型,成為九龍半島一條最重要的交通脊柱。

倘若那些百年前嘲笑彌敦做了蠢事的人看到今天的彌敦道,相信會明白,蠢,只因你看不透未來。


更多文章: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