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廈是一個很奇特的存在。
由5幢17層高的大廈組成的重慶大廈,在1961年落成時曾經是尖沙咀最高的商住大廈。但經過多年的變遷,她竟然成為來自世界各世五湖四海人士的聚腳地,甚至連《時代》雜誌也將重慶大廈評為「全球一體化最佳例子」,而因着她的混亂、幽暗,神秘、危險和叫人驚嘆的生命力,使王家衛也拍出了迷幻的《重慶森林》。

不過叫筆者覺得更迷幻的是她的前生—重慶市場Chung King Arcade。
為甚麼我會說她迷幻?因為如斯特別的建築竟然甚少人提及。連她的正確落成年份也眾說紛紜,鄭寶鴻指她於1933年建成;Gwolo以及一些英文資料則指她落成於1940年代;甚至有國內網站指她1920年代已存在(應該沒那麼早,因見過一些20年代的照片,市場的位置仍是空地)。

只知道重慶市場附近的土地在19世紀,有位叫Mr. Mathias Azevedo買了下來,興建了一列四間房屋,並以他的妻子命名為Rose Terrace。Rose Terrace 於1941年被拆卸,部份重建為一座4層高的Rose Hotel。其餘部份由財團購入該地,本計劃與建一幢18層高之商住大樓,可惜因戰事而擱置,取而代之,就出現了重慶市場。在香港淪陷時,由於市場與中國的重慶同名,日本人曾把商場的名字由Chung King Arcade改為Chung Hing Arcade,至於漢字是中興還是重興,仍是莫衷一是。

另外有趣的是,這幢商場竟然是圓形的!
理論上混凝土的出現令建築的外形可以不再受限制,但實際上,中外古今除了幾位建築大師的作品,一般的混凝土建築就是四四正正,一本正經的站立在那兒。要數圓形設計,最出名的要算是Frank Lloyd Wright於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當然,我們的勵德邨也不輸於人。

重慶市場的設計甚為特別,她是半方半圓,中間還有一個圓心建築,有點兒像客家的土樓設計,但又只有一層。圓形無陵無角,走着走着,不知不覺就轉了一圈,以為走完了嗎,轉個身,還有個小圓在等着你。這個設計既可增加商店臨街的數量,又可令行人更願意留連,就如現在很多商場室內都設計得迂迴曲折,可說甚有心思。可惜她一直不受人注目,還不到百年的建築,因為寂寂無聞,連她的建築師、源起之類也難以查考,最能看到她圓形的設計只有一張1956年的地圖和報紙,至於照片,總是難窺全貎。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斯前衛具心思的建築隨時間被人遺忘,或許不知何時吹起一股重慶熱,才又把她重新發掘出來?

參考資料:
THE PORTUGUESE IN HONGKONG AND CHINA http://macaneselibrary.org/uiFiles/Articles/Braga/PortugueseHKChina.htm
Uwants懷舊討論區
更多相關文章:
【昔日】中環的前世今生(II)- 風華絕代的香港郵政總局
【細味‧港築】中環的前世今生(III)- 阻住地球轉的大笨鐘

謝謝你記錄了這麼多漂亮的香港舊建築…實在太驚喜了~
總覺得以往房子是特別有味道, 有著自已的靈魂,而現在的只是一件件石屎建築~
謝謝你的留言,是很大的鼓勵🙏🏼
我認同從前的建築有靈魂有氣派,可惜只能在相中尋了⋯⋯
請問,“重慶市場”的得名是什麼?和內地的重慶市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