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紹過只能在照片中遊覽的古堡豪宅(香港古堡遊,五間靚到你唔信的大宅),今次介紹的 城堡 可以真正一遊,雖然可能只能在大門外望上一兩眼…
Douglas Castle德格拉斯堡
地址:薄扶林道144號
聳立於薄扶林一山頭上的大學堂,是一座揉合了都鐸及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華麗建築。
德格拉斯堡是蘇格蘭商人德格拉斯.立畢(Douglas Lapraik)於1861年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其寓所之用。1894年,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購入該建築物,並易名為拿撒勒樓(The Nazareth House),其後遭到大規模修葺及重建,更加建了一所印刷工場。香港日佔時期,拿撒勒樓及伯達尼療養院分別成為香港仔船塢工人宿舍及日本憲兵總部。1954年,香港大學購入德格拉斯堡,並於1956年正式用作男生宿舍及命名為大學堂。
巴黎外方傳教會收購古堡時在巴黎鑄造此梯,全梯由巴黎經海路運抵香港。二戰時銅梯被日軍充公運到日本,戰後應香港政府之要求重回大學堂。
由於是大學產業,平日舍堂不對外開放。大學堂位處山上,雖然有三層,但一般乘車從薄扶林道經過時看不到。欲白撞一下的話可以在伯大利修院站下車,沿薄扶林水塘道上薄扶林公眾騎術學校,有一道古老的小側門。該門基本上長期打開,但有牌子寫著私人地方的警示。
不過近年大學堂與志願機構合作,不時舉辦薄扶林文化導賞團,有興趣的密切留意,光明正大的遊覽一番。
Pokfulam Village 薄扶林村
https://www.facebook.com/PokfulamVillage.org/
Stone Manor石頭莊園
地址:沙宣道33號
Stone Manor建於1930年,是陸佑之子陸運濤的舊居。陸佑是馬來亞著名華僑實業家,香港大學的陸佑堂正是以他命名。陸運濤則同時是電影製片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他創辦了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曾邀請張愛玲撰寫近十個劇本,但在台北參加完亞洲影展後途中飛機失事身亡。
大宅在1970年由霍英東斥資143萬元購入,從此我們只能在娛樂新聞中才能一窺這幢大宅的「芳容」。
大宅部分窗戶鑲嵌了彩色玻璃,效仿歐洲建築。玻璃窗上刻著和大閘一樣的神獸徽章,寫著拉丁文“Samper Fidelis”,是“敬畏的神”的意思。
Jessville 譚雅士大宅
地址:薄扶林道128號
由香港前首席大法官楊鐵樑爵士的岳父譚雅士於1929年購入地皮,於1931年建成,大宅名稱「Jessville」取自譚雅士愛妻名字杜佩珍(英語:Jessie Tam)。譚雅士一直居住在大宅直到1970年左右為止。
Jessville具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色彩,亦同時揉合了裝飾派的藝術特色,在香港相當少見。大宅樓底極高,建有寬闊的柱廊;屋頂上建有一座中式涼亭,風格中西合璧。從大宅的閘口向南可遠眺東博寮海峽以及南丫島。建築反映了戰前香港的建築風格和技術,及殖民地時代的上流社會品味。
而業主最初保育方案建議保留大宅作住客會所用途,並有限度向公眾開放。但獲批建大樓以後,業主竟然把大宅改建為4個私人住宅單位,更不會讓公眾進入大宅參觀,只會在大宅外設置公眾觀賞區,市民只能「遠觀」大宅外貌。
感想
香港的舊建築,除了公營機關如警局、醫院、學校及宗教建築外,大部份都被拆卸重建。對後人或收購人仕來說,這些房子「只有」數十年歷史,根本不值一哂。但如果我們在建築物「只有」數十年歷史便拆掉,這城市便永遠不會有過百年的建築。何況,舊建築不單是美觀,更是承載著香港從開埠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衷心希望這些有美感有歲月的建築不只剩下歷史圖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