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香港, 消失了的

中環的前世今生(II)- 皇后像廣場以西的四幢建築

喜歡看香港舊建築的朋友相信看過不少中環照片,但往往未必請楚建築的位置,這次就介紹四幢在皇后像廣場以西、中當時是在中環臨海的建築吧!

  1. 皇后行
  2. 聖佐治行
  3. 英皇行
  4. 於仁行 

皇后行

今次第一間要介紹的,是 Queen’s Building 皇后行,跟皇后像廣場、皇后大道一樣,這兒說的皇后,指的就是英女王維多利亞。

建築緣起

19世紀末,中環已經開始發展成為香港的金融商業中心,很多大商家例如遮打爵士既出錢又出力地「建議」政府填海。終於在1889年,中環展開海傍填海計劃,將中環既海岸線由德輔道中,北移至干諾道中一帶。

而正正在皇后像廣場旁邊的地皮,被遮打跟麼地(爵士)看中,就是後來的皇后行了!

雖然只得四層,但係皇后行都安裝了電梯,只需24秒便可上到四樓,這個速度,於當時亞洲來說是數一數二的。加上皇后行前便有碼頭,所以被譽為維多利亞城中,最尊貴的商業大廈。

不過,無論有多漂亮多風光,置身在急速發展的世代,只得四層樓高又怎會夠用?結果皇后行被置地收購,並於1963年改建成文華東方酒店。

聖佐治行

在皇后行旁邊有一間小巧的「小家碧玉」,就係聖佐治行。聖佐治行由香港置地興建及持有,在 1904年落成。後來因為置地想買皇后行又不夠錢,他們就賣了聖佐治行給嘉道理家族來買皇后行了。

聖佐治行的建築師是利安顧問(Leigh and Orange),以愛德華巴洛克風格設計,外加門廊作通風之用。風格深受設計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所影響。

到了5,60年代,中環急速發展,由於聖佐治行的發展比較遲,所以曾經出現過有如巨人與小孩子的對比,看起來頗有趣。

聖佐治行於1965年拆卸,並於1969年重建成為25層高的大廈,英文沒變,同樣叫 St George’s Building,中文就由聖佐治行改為聖佐治大廈。

英皇行

在聖佐治行旁邊,是 King’s Building 英皇行或叫皇帝行。英皇行於1901年填海時已經籌備興建,1905年落成。相信由於當時英女王維多利亞駕崩,新英皇愛德華七世上任,所以被命名為做英皇行。

英皇行的資料不多,基本上都是指她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設計,最大的特徵是她有兩個大形的(pediment)三角楣飾,楣飾內有精緻的雕塑。英皇行於1958年開始拆卸,之後連同遮打道的沃行,合併改建成樓高20層的於仁大廈。

於仁行

於干諾道與畢打街交界,King’s Building旁邊有一幢弧形轉角大廈,就是於仁行。大樓屬維多利亞時期歌德式建築,以拱形柱廊為主,最特別係是四樓的柱頂(交互拱券)內留有圓窗。

這種裝飾在百多年前的香港並不算罕見,例如於1885年落成的舊渣打銀行大廈,也是這種威尼斯常見的哥德式裝飾風格。

舊渣打銀行大廈

於仁行在1905年完工時名為文信酒店 Hotel Mansions,屬於香港大酒店的伸延部份。於仁保險公司在1921年收購了文信酒店,把它改名為於仁行。

1960年,英皇行同沃行於重建成為於仁大廈,於仁行就開始拆卸,在1962年合併成為第二代於仁大廈,整幢建築後來於1976年改名作太古大廈。2002年時太古大廈拆卸,變成了今天的遮打大廈。

短短百多年,干諾道這片地皮已經被反轉再反轉。 舊的當然精緻華麗,但只得數層,怎會夠用?老編覺得最重要的是,策劃新建築的人有沒有心去做好一幢大廈。這不是說每幢樓都要如中銀和匯豐般,邀國際建築大師來設計,但好像新的聖佐治大廈,既切合現代需要,亦發揮了簡約美學,而不是在如此重要的土地上,隨便建一幢玻璃幕牆大廈,符合用途就了事!

現在這數幢大樓,大家又有何看法呢?

延伸閱讀:中環的前世今生(I)- 一次過細味七幢中環舊建築

Leave a Reply